什麼是思覺失調?

思覺失調的英文“psychosis”是一個沿用已久的醫學概念,但其中文名字的由來是2001年香港醫院管理局啟動的一項專為psychosis人士設立的服務,為消除歧視,特別創立了思覺失調這個新的中文醫學名詞。思覺是指思想和感覺,失調是指腦部的化學傳導物質系統失去平衡。思覺失調是指由於腦部思想和感覺功能的不和諧。思覺失調可以與其他精神問題同時出現,例如精神分裂、躁狂症、妄想症等,也可因濫用毒品或某些疾病所致,如腦部腫瘤、內分泌失調。思覺失調本身不是一種疾病的診斷,而是醫學上所指的症候群,即上述症狀的總稱。

這裏所提供的資料,旨在提高大家對思覺失調症狀的認識,使患者能夠及早被覺察、並及早獲得治療。



FitMind

思覺失調影響深遠,及早診斷並接受治療,可有效減輕病情甚至完全痊癒。

你是否了解思覺失調患者可能出現的徵狀?與其胡亂猜測,倒不如立即進行簡單的快速測試,初步檢查你的思覺健康。

1. 工作問題

患病後的工作發展和治療結果有什麼關係?
職業參與在思覺失調不同階段均擔任著重要的角色。有研究表明,患者的社會心理發展會因為再就業、獲得社會服務的幫助或身體情況轉佳而有良好的進步。因此患病後的工作發展和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有著重要的聯繫。
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在治療期間,遇到怎樣的工作問題會影響到治療效果?
首先,如果患者因各種原因未能向同事透露自己的身體狀況,並因為要掩飾而避免在日間服藥,甚至不能如期復診。第二,為了避免遭受歧視而影響自己獲得(或保存)工作的機會,一些患者被迫向雇主隱瞞自己的康復者身份。這些都會為患者帶來情緒上的憂慮,從而造成壓力,對治療產生負面影響。
在工作場所如何辨別及幫助可能有思覺失調的人士?
由於患者在發病初期,通常會有一段時間表現下滑,因此工作場所是辨別有早期思覺失調症狀人士的重要地點。如果察覺身邊有一些同事表現變差,並有迷茫、憂慮情緒的出現,要儘量鼓勵並協助他們尋求專業協助。

2. 歧視

大眾對精神問題的歧視向來都是一個社會問題,人們一般視精神問題為一種無法治癒的長期病患,而患者往往被標籤為行為怪異、難以捉摸,甚至是危險人物。他們也常常被人誤解,認為其患病是由於自身性格缺陷,或是過往的行為問題和過失所導致。傳媒對患者涉及暴力與罪案新聞的過度渲染報導,也使歧視問題更為惡化。

歧視與標籤效應對患者帶來很多不良影響。他們會因長期受到歧視而失去自信,自我形象愈加低落。患者的社交生活及工作機會大為減少,生活圈子也變的越來越狹窄。患者的家人也會因此受到歧視而承受很大的壓力。

消除歧視與標籤效應需要政府、醫護人員、病人、家屬以及市民大眾持續地共同努力,互相配合才能達到尊重、接納和建立共融社會的目標。

3. 濫藥

濫藥是指患者不適當地或過多地使用某些藥物來達到某種快感。思覺失調患者中濫藥的情況較一般人為高。雖然其中涉及的因素目前並不是很清楚,但有兩種可能:一是濫藥可能是導致日後思覺失調發病的原因;另一個可能性是患者嘗試自行利用這些藥物,來緩和一些可能早已出現的思覺失調症狀。這兩種可能性也可以同時存在。

濫藥對康復進程有很大的負面影響,如會增加復發率,令患者對藥物治療的反應較差,症狀及功能恢復較差等。還有一些藥物本身就會導致思覺失調症狀的出現,這種情況稱為“藥物引發性思覺失調”。

4. 自我傷害

思覺失調患者與自殺:
思覺失調患者的自殺率比普通人高約8.5倍。在思覺失調人群中,以下人士會有較高的自殺風險:曾嘗試自殺或自我傷害、最近曾入住精神科醫院、不服從醫生的指示服用精神藥物、有抑鬱症狀、早期患者、濫藥、長期患病者、有絕望情緒、生活上遇到不快事件,如失業、失學、離婚等。
評估患者自殺企圖:
可通過以下四個問題初步瞭解患者是否有自殺企圖:
* 你是否曾想過死去比活著更好?
* 你是否想過沒有人或事讓你值得活下去?
* 你是否曾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?
* 你是否實際做過任何事去結束生命?
如何在平時生活中瞭解他/她有無自殺念頭?應如何處理?
有自殺企圖的人士未必會主動表達自己的困擾和自殺的念頭,身邊的親友應多從患者的角度瞭解患者的心境,多聆聽他們的感覺,避免太早下結論。與患者保持良好的關係有助於建立有效的溝通。一些行為線索可能顯示患者自殺的念頭,如行為突變,忽略個人儀表衛生,缺乏動力等。

如發現身邊的患者有可能有自殺企圖,應儘快向其主診醫生或其他醫護人員求助。如有需要,醫生會對患者做全面的自殺風險評估,以及做出相應的干預。

康復者的攝影作品